中醫診療
望、聞、問、切,
四診缺一不可。
《難經·六十一難》說:「曰:經言,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脈而知之謂之巧。」中醫四診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,是中醫在治療患者時每一個部份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。中醫師透過四診,從不同層面了解患者病情和收集相關臨床資料,並結合四診所獲得的資訊,以中醫醫學理論為本,為患者診斷病證,從而訂立適合每位患者的治療方案。 1
內科
中醫內科是以中醫醫學理論為基礎,運用「辨證論治」的方法,依據病人的證候、病機、體質、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等作出診斷,並使用中藥施治。


傷科
中醫傷科主要治療皮肉筋骨損傷相關的疾病。中醫認為由於外傷、久勞等原因,導致皮、肉、脈、筋、骨等氣血凝滯、經絡阻塞,因而引發各種疾病,中醫傷科經過辨證施治後,透過正骨理筋手法、中藥內服外敷等治療方法,治療與傷科相關的疾病。
針灸科
中醫針灸科源遠流長,是以中醫醫學理論為基礎,運用針刺、艾灸等方法進行治療。


艾灸
《黃帝內經》說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。灸法以艾葉為原料並製作成艾絨、艾柱、藥製艾絨以燃燒治療。艾葉性溫而氣味芳香,燃燒時速度緩慢、熱力溫和、持久。具有溫經通絡、益氣活血、祛寒止痛、升陽舉陷、補虛固脫的作用。適用於治療風、寒、濕痹痛、肩周炎、腰肌勞損、關節痛等疾病。
三伏天灸
天灸療法屬中醫傳統外治法中的敷貼療法,透過天灸貼溫通經絡,調整身體陰陽平衡,降低疾病發作的機會。

傳統上,皮膚、瘡瘍疾病屬於中醫外科,而由於婦人及小兒在生理及病理上均較為獨特,故獨立而成婦科、兒科。但是,由於受到西醫內科影響,現在凡以服用中藥為治療方法的均屬內科,涵蓋了傳統內、外、婦、兒科範疇,包括月經不調、不孕、更年期綜合症、暗瘡、濕疹、小兒發育不良、小兒哮喘等等。
針刺療法是透過使用不同長度的不鏽鋼毫針,刺進特定穴位以達致治療目的;艾灸是透過艾絨所製成的艾粒或艾條,點燃後直接或間接刺激穴位或局部皮膚。針灸治療原理是透過針刺、艾灸等刺激穴位,運用各種手法扶正祛邪、調和人身陰陽氣血,以治療經絡、臟腑疾患。除了針刺和艾灸外,醫師會按病人情況,配合使用頭針、耳針、梅花針、電針、拔罐、推拿骨傷、內科用藥等方法,以增強療效。
中醫針灸科擅長治療各種痛症及急病,包括頭痛、面癱、面痛、頸痛、肩痛、五十肩、落枕(俗稱「訓捩頸」)、網球肘、腕管綜合症、胃痛、腹痛、背痛、腰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腿痛、膝痛、足痛、足底跟膜炎、痛經、扭傷、拉傷、暈厥等,此外亦可以治療內、外、婦、兒科諸病。
三伏天為全年氣候最炎熱的時刻,按《黃帝內經》中「春夏養陽」、「冬病夏治」的理論,在天地陽氣最為旺盛之時,借助天地陽氣來補陽散寒,治療各種疾病。
本診所天灸貼製作嚴謹,藥貼皆由本港註冊中醫師主理,具有多年臨床使用及品質管理經驗。 到診者須經中醫師評估是否合適後再提供本治療,以確保療效。

